由于哈尔滨、北京的中考加分风波,中考加分政策的废存之争第三引发热议。
哪种考生应该获得中考加分,加多少分适合,加分政策是不是应整体废除?中国年轻人报记者梳理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中考加分政策,试图梳理此间利弊。
综合素质加分争议最大
考生获得省级“三好学生”、“出色学生(团)干部”等称号,在体育、艺术、科技比赛中获奖,是获得加分的途径之一。
31个省会城市中,13个城市对获省级“三好学生”、“出色学生(团)干部”的进行加分奖励。对于考生参加体育、艺术和科技类比赛获奖者,分别有13个、8个和15个城市予以加分认同,但大多数都对可加分的比赛、名次进行了明确规定。
近年来,三好学生、文体科技竞赛获奖者是不是应该加分,在社会上引起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觉得,这类学生不应该获得加分,“公平是中考的生命线,教育机会需要依据分数和能力来配置。”
他说,三好学生、文体专长生加分有违这一原则,学生的分数需要是裸考的分数,文体专长生加分容易人为操控。辽宁、河南等地高考考试加分政策的滥用就是明证。甚至,在一些地方,加分政策成为腐败通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雅风告诉记者,一些加分项目设计的目的是好的,让一些品质、素质比较高的人享受加分,但在操作当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缘由在于权力的监督没做好,“在恶的规范下,好人也变坏人了”。
她表示,改革中考加分政策,本质上需要打造更适当的学生综合评价规范。
部分“子女”加分有政策依据
在加分政策中,“子女”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比如,军人子女,因公牺牲及一到四级伤残警察的子女,获“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市民的子女等。
在31个城市中,绝大部分都对符合肯定条件的军人子女给予加分照顾,这部分加分政策,一般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驻地省军区政治机关依据实质协商制定推行细节。
因公牺牲或一到四级伤残警察的子女出目前了22个城市的加分政策中。2005年,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曾联合印发《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方法》,规定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考试报名普高、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招生时降10分录取。
除此之外,29个城市对华侨、归侨子女给予加分优待。与很多加分种类一样,如此的加分在1990年已有法律依据,当年颁布的《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规定“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和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升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照顾。”
加分作为社会治理方法打上城市烙印
中国年轻人报记者发现,在一些城市,中考加分被作为社会治理方法用,这类治理范围包含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
比如,作为推行计划生育的奖励方法,31个省会城市中,现在有12个城市对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计生户进行加分。
加分政策也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银川规定,凡在银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家子女可减少一个分数段录取(每一个分数段为10分—记者注)。哈尔滨也规定,为该市引资100万USD以上的侨眷子女,在重点高中统招生和配额生录取时加2.5分,在普高和职业高中统招生录取时加5分。
内蒙古呼和浩特规定,从事环卫工作10年以上(含10年)的职工子女可降4分录取。这无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
少数民族加分是不是该适合调整
与国家政策相承接的,31个省会城市均对少数民族考生进行了加分照顾。
周光礼觉得,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是国内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这个政策的社会基础是国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条件恶劣的边远区域,这类区域学生的进步处于不利境地,为了给这类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进步机会,国家政策可以向他们倾斜。
在今年的北京中考,一些父母发现,一些获得加分的少数民族考生从小在北京区定居,与一般考生几乎没不同。
余雅风告诉记者:“假如保护得过分了,对别的人不公平,是一种‘逆向歧视’。”
记者注意到,现在,也有一些城市开始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居住地或其他条件进行限制。如,重庆规定散居在汉族区域的少数民族才可以加分,沈阳、昆明则将加分限定为居住在少数民族乡的考生。在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条件,也限定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考生”。
学者称追逐加分实为应试教育变种
周光礼觉得,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健全的状况下,中考加分政策在实行过程会走向反面,并衍生出新的不公平。一些状况下,加分的操作过程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容易诱发败德行为。
他说,中考加分政策应该被取消,由于它对教育公平带来不利影响,更要紧的是中考加分政策会搅动整个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将为加分展开激烈角逐,义务教育的均衡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2010年至2014年,北京中考考试报名人数降低但加分人数上升。
周光礼觉得,这说明加分政策发挥了指挥棒有哪些用途,引导更多的学校、学生、父母追逐加分项目,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变种,这是打着素质教育之名而行应试教育之实,“加分人数的急剧增加,充分体现了加分政策的巨大威力,也反证了这种政策没存在的必要。”
在周光礼看来,健全教育治理体系,把权力关进规范的笼子里,预防权力与利益的结合,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要紧手段。